“种草”到“拔草”陷入消费新套路 学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
发布日期: 2021-10-19 09:29:14 来源: 广州日报

伴随着频繁“踩雷”,“种草”经济退潮之时,年轻人又开始热衷于网上求“拔草”,甚至陷入消费新套路。

所谓“种草”“拔草”,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某个产品的评测介绍,前者侧重于褒,推荐你购买;后者则侧重于贬,劝你别乱买。“拔草”的兴起,很大程度上是拜“种草”泛滥所赐。如今,一度还算是褒义词的“种草”,被各种货不对板、名不副实的“杂草”,弄得让人“谈草色变”。比如,在一些美妆、护肤、小家电等“种草”扎堆的地方,往往是消费者大呼上当的重灾区。有的商家过分地利用“种草”的营销模式,去勾起、撩动消费者的购买欲,让他们在一时冲动下,买下了许多并不常用、也不实用的产品,有的更是以次充好,以假乱真,给消费者留下踩雷般的消费体验。当踩雷不断,自然就会有人想到排雷,“拔草”也就应运而生。

事实上,消费者热衷于“拔草”,除了一部分被商家“骗怕了”的原因之外,更多的是消费理念开始走向成熟、理性,不再盲目地听信一种声音,也希望有另一种声音来提醒自己——别再上消费主义的当了。而在一些专业的“拔草”分享帖上,众多网红产品被卸下伪装,露出真容。这确实帮助不少人,不仅仅是让人们忍住了“剁手”的冲动,更可以让其在“拔草”的过程中,学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,避免乱花钱。

只不过,当“拔草”开始吃香,能吸引流量之后,它也逐渐成为一门流量生意。比如,有的“拔草”博主会向有关品牌方收取“封口费”,而有的商家则与博主合作,采取“贬一捧一”的方式,由博主先对某个热门产品进行“批判”,之后却又推荐另一款亲测有效的“内定”产品。消费者因为信息偏差,很容易轻信这些看似客观公正的评测,实际却被反向“种草”了。

说到底,在“种草”“拔草”面前,大部分消费者都是信息不全的一方,本身就处于天然的劣势,单靠消费者个人的力量很难去辨别。毕竟,并非每个人都愿意付出试错的成本。更多时候,人们更愿意去相信别人的“推荐”。而那些掌握了“推荐”话语权的博主和商家们,理应受到相应的规范与约束,这需要平台跟进监管。当“种下好草,拔去杂草”成为良性循环,“种草”经济方能茁壮成长。

(陈文杰)

新闻资讯
精彩推送